温馨提示
您还未登录。成功注册登录后,将可查看更多信息
登录 立即注册 还未注册?
返回首页
分站:
河南 山东 北京 上海 江苏
更多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的公示

招标-其他 2019-12-16 纠错
业主 单位

联系电话:查看
代理 单位

联系电话:查看
  • 公告详情
  • 项目进度

正文

****关于****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的公示
来源: 地调局水环所 发布时间: ****-**-**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号要求,现将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等单位联合完成的拟提名****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予以公示,请电话或书面反映情况。 公示时间:********日至******** 如有异议,请拨打电话:****-****************

  

  

  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

  邮编:******

  附件: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公示主要内容

  成果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

  推荐奖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主要完成单位依次排名:

  ****、吉林大学、中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东华理工大学、浙江*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体计划、基金名称、项目名称和编号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专题和综合研究,***************************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主要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综合评价,**************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干热岩靶区工程测试及人工压裂工艺技术研究,***************计划)

  项目起止时间:*******日至*******

  主要完成人依次排名:

  王贵玲、蔺文静、张延军、赵丰年、张薇、孙占学、马峰、刘志明、刘彦广、夏惊涛

  推荐等级:*等奖

  推荐单位:自然资源部

  成果简介:

  地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是极具潜力的战略性可再生能源。由于地热勘查开发技术难度大,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而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热成因类型多样,尚处于理论认识阶段,地热资源分布格局认识不清,缺乏地热资源精准探测、动态评价和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 为此,在“***”计划、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等项目资助下,突破地热资源勘查开发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提出了地热资源的成藏与找矿预测理论。阐明了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的地热资源成藏机理,揭示了我国地热资源赋存规律,提出*种水热型和*种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成因模式,明确了我国地热资源找矿方向。

  *、地热资源精准探测、动态评价、规模化开发技术新突破。研发了电磁法—地球化学耦合探测、靶区定位、采灌均衡地热资源评价、区域浅层地质体热交换能力评价、无压回灌、中低温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

  *、搭建了地热资源开发平台。发明了干热岩压裂原位换热实验室模拟系统、干热岩压裂高压提高采收率实验室模拟装置、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单管超级热传导装置,为深部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构建了完备的地热勘查开发标准化体系。制定了**项国家能源行业标准,规范和引领了地热产业的发展方向。

  授权发明专利**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项,出版专著**部,发表论文***篇,*篇高引论文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应用该项目成果,基本摸清了我国地热资源底数,支撑了国家“***”地热规划及地热白皮书的制定,地热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探获***处大中型地热田和*处优质干热岩体,单井产能巨大,支撑了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等国家重点工程清洁供暖,仅京津冀地区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新增*.****,新增销售额**.**元,节约成本*.**元,节约标煤****吨,减排********吨。

  项目成果使我国地热勘查理论技术得到全面提高和升华,突破传统地热勘查评价技术理论的约束,提升了我国在地热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升国家能源与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现实意义。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和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 ** *** *** **** ********* ** *****

  地热回灌技术要求

  *种干热岩压裂原位换热实验室模拟系统装置

  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

  *种干热岩压裂高压提高采收率实验室模拟装置

  带螺旋结构的单管超级热传导装置

  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单管超级热传导装置

  便携式原位浅层地温和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及测试方法

  干热岩资源调查数据录入系统

  主要完成人情况

  王贵玲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负责项目总体组织实施工作,研发了干热岩靶区优选技术,圈定了干热岩靶区,探获优质干热岩体,提出了地热资源探测新理论,构建了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方法以、不同气候带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了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设计方案,形成了示范和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蔺文静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提出了高放射性花岗岩分布区高温地热资源成因的“*元聚热”成藏模式,建立了华南火成岩区等地热资源找矿的地热地质学指标体系,圈定了多个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勘查开发靶区,实施了我国东南沿海首个干热岩科学钻探,取得了我国东南沿海高温地热资源勘查突破。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张延军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项目主要参加人进行地热干热岩人工压裂技术工艺及裂隙发育控制技术研究,研发实验室大尺寸*轴水力压裂设备,开发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并建立了干热岩实验平台;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场区为基础,开展了压裂工艺改造与取热动态模拟,初步对研究场地热储资源进行动态评估。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赵丰年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主持制订了地热能勘探与资源评价、地热资源开发与钻完井工程、地热供暖、地热发电与地热资源保护等专业标准,研究制订了第*版国家地热能技术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为地热能的勘探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标准技术依据;开创了地热回灌认证工作,为地热能的科学开发提供了评价体系;在地热行业组织指导实施了**个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所做的地热能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规范和引领作用。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张薇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完成主要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调查,揭示了地热资源成因机制,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式,开展了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提出了浅层地热、水热型地热资源评价技术,开展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研究,提出了“献县模式”。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孙占学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主持我国华东南地区等典型地热区放射性生热元素、前缘晕元素和放射性气体元素地球化学与地热成因及其与铀矿化关系的相关研究,甄别了氮型与*氧化碳型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不同类型温泉的成因机制,为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马峰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构建了地热资源热结构模型,编制了《干热岩地质勘查技术要求》,主导编制了全国酸性岩体分布图、控热构造分布图、居里面埋深等值线图,提出了华南、东北等地区干热岩型地热靶区选址的指标体系,优选我国华南地区干热岩资源靶区。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刘志明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参与构建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体系,研发了区域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评价了全国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参与发现了我国不同气候带岩体热物性空间分布差异规律,揭示了浅层地热能热交换影响因素及热能聚散机制,提出了浅层地热能适宜性评价方法,开展了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研发,提出了地热资源探测技术理论。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刘彦广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完成青藏高原、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地热资源地质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多种地热资源成藏机制,研发了多项地热资源探测技术,提出了干热岩成藏模式,研发了干热岩室内模拟装置,提出了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优化设计方案和“献县模式”,开展了技术示范应用。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夏惊涛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提出了多项浅层地热高效利用技术思路,发明了地下土壤热物性测试仪,研制了适用于地源热泵系统双*型地埋管的管卡设备、灌浆方法和大型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温度场实时监测控制技术,为严寒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攻克工程实际科技难题,并应用到示范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后,直接推广应用到市场,为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依托地热科学与探测实验室,精心组织精干力量,快速形成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技术研发队*,提供了地热资源研究物探设备、压裂设备、化学溶蚀试验设备及试验用房,开展了地面地质调查和干热岩科学钻探,提供了坚实的后勤安全保障。首次提出了干热岩靶区定位技术,结合我国地热资源地热地质背景,划分了地热资源资源成藏理论,研发多项地热探测技术,构建了区域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新方法,首次将不同气候带特征纳入评价体系,创新提出了我国浅层地热能科学开发利用适宜性,阐明了浅层地热能地下冷热动态调蓄机制,提出了高效经济浅层地热能开发模式。

  吉林大学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依托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地热干热岩资源评价研究,研究了人工控制压裂技术工艺体系,对比法国******和美国****** ****等地热工程相关压裂工艺,本工艺次研究的特色在于形成了针对松辽盆地底部高温高压火成岩人工压裂工艺,该工艺的开发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自主研发了大尺寸真*轴压裂导流换热装置,对比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试验设备,自主研发的设备可以完成最高温度***℃的变温条件下的岩石力学参数及水力压裂动态演化过程,研发了设备及软件。

  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在该项目中我公司与地科院水环所等单位联合组织制订了地热能勘探与资源评价、地热资源开发与钻完井工程、地热供暖、地热发电与地热资源保护等专业标准,研究制订了第*版国家地热能技术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为地热能的勘探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标准技术依据;开创了地热回灌认证工作,为地热能的科学开发提供了评价体系;在地热行业组织指导实施了**个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所做的地热能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规范和引领作用。 我公司把项目成果应用到地热能勘探开发产业中,成功地推广到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建立了享誉全国的高质量地热开发模式“雄县模式”,目前已经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超过*****平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地热供暖企业,为我国的雾霾治理和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

  东华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依托多个重点实验室和雄厚的师资队*,精心组织精干力量,与地科院水环所等单位联合开展地热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方法研究,对我国地热资源探测评价技术体系中放射性生热元素、前缘晕元素和放射性气体元素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研发做出贡献,提出了铀与地热联控联探和地热放射性地球化学探测的新思路,首次甄别了氮型与*氧化碳型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思路和研发的技术方法和在我国华南火成岩地区干热岩勘查和华北灰岩地热资源等相关地热资源勘查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

  浙江*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浙江*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浅层和中深层地热能创新性企业,下设专门研究院,组织精干力量,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与地科院水环所等单位共同开展地热资源探测与开发利用研发,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攻克工程实际科技难题,并应用到示范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后,直接推广应用到市场,为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全文

推荐公告

更多
点击右上角的···,即可分享该项目给好友
知道了
知道了

体验会员

请立即收下吧!

恭喜您获得
免费体验会员,请前往领取!
立即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