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还未登录。成功注册登录后,将可查看更多信息
登录 立即注册 还未注册?
返回首页
分站:
河南 山东 北京 上海 江苏
更多

第34届中国新闻奖报送作品公示

招标-其他 2024-04-22 纠错
业主 单位

联系电话:查看
代理 单位

联系电话:查看
  • 公告详情
  • 项目进度

正文

第**届中国新闻奖报送作品公示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和第**届中国新闻奖作品评选报送要求,****日报报业集团拟推荐系列报道《“*带*路”上的幸福回响》作为报送第**届中国新闻奖的自荐参评候选作品。现按相关规定对本集团的自荐作品予以公示,公示日期为****年*月**日**:**至****年*月**日**:**。公示期间,社会各界如有异议,可通过电话、传真、信件、*****等方式向本集团反映。

电话:****-******** 、****-********

传真:****-********

邮箱:*******@***.***

地址:****市裕华东路**号****日报报业大厦****房间

邮编:******


“*带*路”上的幸福回响*

米奇建房记

****日报记者 李巍

今年是共建“*带*路”重大倡议提出*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强调,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共建“*带*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即日起,本报推出《“*带*路”上的幸福回响》系列报道,从共建国家*个个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我省“*带*路”建设者造福当地*姓、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编 者

当地时间**月**日*大早,米奇与妻子、女儿挥手告别,从家出门,开车上班。他住的房子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从动工到竣工入住,前后用了**年时间。

驱车*路往东,**公里之外的多瑙河畔,就是古城斯梅代雷沃。远远地,能看到钢厂巍然挺立的高炉和烟囱,那里就是米奇工作的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

米奇的全名,叫米罗斯拉夫·拉达诺维奇,目前担任河钢塞钢的废钢与*级原料采购部部长。中国同事为了叫着亲切,给他取了这个超萌的中国名字。不过,你**不要被这个名字所误导,他可是*个高大威猛的壮汉。

这座钢厂,之前叫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于****年,曾是塞尔维亚唯*的国有钢铁厂。作为*座*年钢厂,它在鼎盛时期是塞尔维亚最大的经济支柱,被当地居民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

带着这份骄傲,****年,米奇入职这家钢厂。起初,他以为从此就有了*份稳定的收入,于是当年便开始筹划盖房子。

那时,米奇和父母住在*起,房子是租住的*套公寓。房子太小了,有了爱人以后,米奇越发觉得不方便。*有了工作,米奇便用手头不多的积蓄,买地、找人画图纸,动工开建新房。

而现实,打破了他的新家梦。

后来,斯梅代雷沃钢厂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年,也就是米奇入职的前*年,钢厂被美国钢铁公司接手。****年,金融危机爆发,钢厂很快遭遇滑铁卢,加上当时设备陈旧,生产能力低下,订单不断减少。由于收入锐减且不稳定,米奇的房子时建时停。

****年,美国投资者从钢厂撤资,将钢厂以*美元价格又卖给了塞尔维亚政府。那*年,米奇建了*年的房子彻底停工。

不安和焦虑的情绪,在钢厂员工间蔓延。米奇说,那时每天清晨,工友们起床后的第*件事,就是远眺厂里的烟囱是否冒烟。如果冒烟就意味着当天会开工,这样他们的生计就有着落。

钢厂,是*座城市的经济命脉,更何况,它还涉及****多名员工的家庭。破产吗塞尔维亚政府不甘心。他们开始重新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

*筹莫展时,中国的钢铁团队来了。

****年*月,河钢集团以*****欧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钢厂,成立了河钢塞钢。*个月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到河钢塞钢参观考察。他说:“我们不需要拍胸脯、夸海口,而是要诚恳、严肃地兑现承诺。言必信、行必果。”

“当时心里那个暖啊!”米奇说,“我当时就站在习主席的不远处,感觉他的心和我的心离得特别近。”

“关于钢厂之后的故事,想必你们都知道了。”米奇笑着跟记者说,中方管理团队坚持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钢厂****多名原有员工实现了稳定就业,“真的*个都没少”。

穿上工装,进入生产*线,中方管理团队和塞方员工没什么*样。米奇说,他们吃苦耐劳、没有架子。厂里还设置了专门的员工信箱和热线电话,员工有任何不满或者建议,随时都可以反映,或者直接与管理层交流。

河钢来了,果然不负众望。米奇欣喜地看到,在河钢接手斯梅代雷沃钢厂仅仅数月后,钢厂就结束了连续*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扭亏为盈。

厂区环境更美了,工资收入更高了。这时,米奇有了继续修建家里那个“烂尾楼”的念头。

****年,他去了当地银行,跟对方说:“我现在是河钢塞钢的员工,想借*些钱,以完成房子的装修。”因为有稳定的收入,他的贷款申请顺利通过了。

这次,房子从恢复动工,到最后建成入住,米奇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年,住进新房的第*年,米奇的女儿出生了。生活的轨迹,开始沿着梦想中的方向行进。

乔迁新居后,家是米奇每天下班后最迫不及待回去的地方。从钢厂到新家,开车**分钟。途中,米奇经常会考虑:房子里的壁纸有点旧,是不是该换个更明快的颜色;女儿快*岁了,房子里得再添置*些新东西......

手握方向盘,心里有“*切尽在掌握”的踏实。米奇知道,这份稳定感,是河钢带给他的。而这,恰恰是米奇和他的工友们曾经最稀缺的东西。


【“*带*路”上的幸福回响*】

卢克曼的金色梦想

****日报记者 宋平

随着雨季结束、旱季开始,位于西非中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布基纳法索迎来*年中的谷类作物收获季。

亩产超过***公斤,为当地谷类作物平均产量的*倍以上!位于中部高原大区的隆比拉农场里,金灿灿的“张杂谷”又获丰收。

饱满的谷粒令人心情愉悦。当地时间**月**日,卢克曼·韦德拉奥戈将收获的“张杂谷”进行分类,标记好品种、收获日期,*续入库。

这粒小小的谷种来自中国张家口。卢克曼说,让“张杂谷”这样的优质高产谷种在自己国家土地上扎根,是他的梦想。

布基纳法索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全国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牧业生产。由于雨季时间短、缺乏灌溉设施,常年粮食产量低下,布基纳法索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谷子是布基纳法索的主要农作物之*,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

自小成长在乡间、从事过化肥销售的卢克曼对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分熟悉:播种用类似锄头的工具刨坑、用手盖土,再加上田间不起垄,管理粗放,谷子的产量*直不高。

“张杂谷”的到来,让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

****年*月,中国援布基纳法索小米种植示范技术援助项目开始实施,在隆比拉农场**公顷的谷子育种基地和其他地方的示范种植点开展谷子良种培育和技术示范推广。张家口市农科院与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派出专家,负责“张杂谷”种植项目。

就在这*年,偶然到隆比拉农场推销化肥的卢克曼被这里吸引,并来到这里工作。

卢克曼发现,谷子播种,这里使用机器,效率是人工播种的*到*倍;田间管理,这里整地起垄,蓄水效果更好。更让他惊喜的是,中国专家带来的“张杂谷”在布基纳法索的土地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亩产量远远超过当地品种。

卢克曼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张杂谷”的方方面面:从育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播种机、脱粒机等各种机器的使用。中国专家倾囊相授,****起来孜孜不倦。

在田间地头、加工车间,既会法语又会英语的卢克曼很快成了中国专家的得力助手。中国专家经常先把卢克曼教会,再由卢克曼培训农场其他员工。尤其是项目组成员章彦俊编写的*套《谷子育种栽培技术汇编》,被卢克曼视若珍宝。

卢克曼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只要观察*下谷粒的大小、颜色或植株的根茎,他就能很快分辨出谷子的品种。得知卢克曼在中国农场工作,邻居们还会向他请教田间管理技术。

几年时间下来,卢克曼渐渐成长为种植管理“张杂谷”的*把好手,“张杂谷”在布基纳法索的种植也有了显著成果——在布基纳法索选育的“张杂谷”试验田最高单产可达*.**吨/公顷,远高于当地原有品种产量。

“张杂谷”脱壳后熬的小米粥绵软而香甜。卢克曼说,每年农场的谷子收获后,他都迫不及待喝上*碗新小米熬的粥。

品尝着收获的味道,卢克曼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

今年*月,“张杂谷”系列*个品种在布基纳法索通过审定,这是中国谷子品种在西非国家的首次获批,“张杂谷”在当地正式有了“户口”。

“这意味着‘张杂谷’能够从隆比拉农场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地域。”卢克曼盼望着借助从中国专家那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向尽可能多的农户普及“张杂谷”及其种植技术,并通过加工,让尽可能多的人消费中国谷子及它的加工品。

未来,卢克曼希望能在布基纳法索有*个自己的农场。那里,将是中国谷子“张杂谷”的示范育种、技术培训和生产基地,也将是他圆梦的地方。


“*带*路”上的幸福回响*

库瓦里曲周“取经”

****日报记者 冯阳 郝东伟 吴艳荣

雨季即将到来,非洲马拉维北部区也将迎来*年中的生长季。在姆祖祖市拉维恩哈塔贝区彀哇莫村,农民们正在用新学到的深翻技术整理土地,期盼着来年收成更好。库瓦里,正是新技术的传授者之*。

今年**岁的库瓦里是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项目的马拉维籍留学生,也是马拉维农业部派驻在姆祖祖市的*名农业技术推广官员。去年**月,彀哇莫村“中非科技小院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揭牌,库瓦里成为农技带头人,和当地农民*起开展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

“中非科技小院”项目于****年设立。项目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为基地,通过农业实践与技术交流,为非洲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截至目前,项目为**个非洲国家培养了**多名农学类学生。库瓦里便是其中*员。

今年*月,库瓦里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理论知识。*个月后,她便迫不及待扎进曲周基地,在田间地头学习中国的种粮之道。

**月**日,记者来到位于曲周县安寨镇的前衙科技小院,只见库瓦里正忙着将今年收获的玉米和大豆磨成粉,拿到实验室进行养分浓度检测。作物的茎叶也要进行养分含量分析,从而摸清作物养分需求规律,为配方肥的设计提供参数支撑。

在这座科技小院里,成熟的玉米是*抹亮色,总让库瓦里想起在曲周试验田中看到的丰收景象。

玉米田间,数台收割机来回作业,收割玉米和粉碎秸秆同步进行。这样的机械化作业场景让她大为震撼,测产后的数字更让她眼前*亮:“玉米平均亩产达到***公斤,是马拉维的*.*倍,秸秆还能变成肥料,太不可思议了。”

库瓦里说,在马拉维,化肥这样的农业生产资料对普通小农户而言较为昂贵,农民也不懂得堆肥技术。极端天气经常影响玉米出苗率,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时有发生。日复*日、年复*年,当地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土里刨食,陷入开荒—土地肥力下降—再开荒的循环里。

面对粮食安全和贫困挑战,有没有新的方案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听闻“中非科技小院”招生的消息,库瓦里积极报名。带着解决问题的期待,她来到中国“取经”。

在曲周,库瓦里是*名勤学好问的学生。

为了掌握将蚯蚓粪同普通肥料混合以及单独使用蚯蚓粪的方法,她找老师、问同学、下田地、做实验,*心要把高效又绿色的施肥方式尽快带回马拉维。

科技小院在当地推广的玉米大豆间作技术,也成了她的学习内容。她和科技小院的老师、同学*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学习如何选品种、选种子、选肥料,如何进行间作种植。她愈发期待“玉米不减产,多收*季豆”的愿景能在马拉维实现。

在马拉维,库瓦里又是*名认真细心的老师。

来中国之前,她已经开始在线上学习中国农业大学的相关课程,并在彀哇莫村科技小院进行教授。

现在,她会整理、消化所学的知识,定期向远在家乡的农民线上授课。有机肥和化肥怎么配施有机肥怎么收集学到的新知识,她都想*股脑儿地讲给当地农民。“每次讲课,彀哇莫村科技小院的教室都坐满了人,他们已经将新知识用在耕作中。”库瓦里说。

如饥似渴地学习,耐心细致地教授。库瓦里的努力被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焦小强看到。

“她说来中国留学就是为了学会和农民打交道,教会他们种地,为解决马拉维的温饱问题作贡献。”作为当时科技小院的面试官,库瓦里的回答打动了焦小强,“现在,她正在兑现自己的诺言,而这也是‘中非科技小院’成立的初衷。”

****年,焦小强到访非洲多国,发现当地农民的种植方式很是粗放。当年,他作为负责人之*招收了第*批“中非科技小院”的非洲留学生。“我们想创造*个可以在非洲赋能小农户的模式,培养实践型人才,帮助当地农民得到技术、理解技术、应用技术,对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产生*定影响。”

与家乡的距离虽远,与学成回国的目标却很近。

近期,库瓦里和焦小强将结伴前往马拉维。他们要赶在生长季来临前,手把手向当地农民教授先进的种植技术,为来年丰收再加*层保障。

焦小强说:“我们要和当地农民共同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中,真正把技术留在当地。”

库瓦里说:“我在曲周获得的农技‘真经’,*定能帮助马拉维农民提高粮食产量。”

【编后】

发展的故事中,最动人的是人的改变。

《“*带*路”上的幸福回响》系列报道今日刊发完毕。*篇报道,*个暖心故事。来自不同国度的*个普通人,通过与记者视频连线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讲述了他们因“*带*路”而改变的人生际遇。他们是共建“*带*路”无数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是共建“*带*路”造福人民、惠及民生的印证。

共建“*带*路”走过了第*个蓬勃*年,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成现实,打造了*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沿着历史揭示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行,奔向下*个金色*年,共建“*带*路”必将更好地融通中国梦和世界梦,推动人类发展的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造福世界之路铺得更宽更远,“*带*路”上还会涌现更多精彩故事、传来更多幸福回响。


****日报报业集团

****年*月**日


展开全文

推荐公告

更多
点击右上角的···,即可分享该项目给好友
知道了
知道了

体验会员

请立即收下吧!

恭喜您获得
免费体验会员,请前往领取!
立即领取